第187章 苏轼送画_知否笑长歌
笔趣阁 > 知否笑长歌 > 第187章 苏轼送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87章 苏轼送画

  第187章苏轼送画

  “子瞻兄,又去青楼了?”李安问道。

  苏辙涩然道:“让子谦见笑了。”

  “呵呵,子瞻兄率性而为,这也不算什么大毛病。”李安笑了笑。

  苏轼比苏辙大三岁,但是相比较起来,苏轼有些率性而为。

  苏辙反而成熟稳重很多,更像是一个兄长。

  苏轼喜欢去青楼,之前和李安认识的时候,还想着带李安去。

  喜欢逛青楼,在古代真不算什么毛病。

  苏辙显然不想多谈自家兄长的风流韵事,领着李安来到厅内,让他稍作,进屋喊苏轼去了。

  “怎么样?”苏轼有些自得的问道。

  说实话,若不是苏轼兄弟两同中一甲,官家也十分欣赏,换成别人,新科进士丁忧几年回来,还想要官职,慢慢等着去吧。

  苏轼说完,进了屋子,不一会拿出一副卷起的画作,来到厅内,在桌子上展开。

  “子谦说的对,以后总有机会的。”苏辙收拾了一下心情,笑道。

  所说刘学文没打算办,但李安这个学生,怎么也要备份寿礼。

  “子谦,家兄胡言乱语,还希望你别放在心上。”苏辙看向李安说道。

  苏轼自然明白苏辙的意思,摆了摆手说道:“子谦又不是外人。”

  结果因为丁忧,只能辞官回去守孝。

  以两人的名次,授官的话,苏轼很大可能进入翰林院,最起码是個正八品,外放起步也是七品县令。

  “子谦,你可算回来了,要是再过些时日,我就要去上任了。”苏轼看着李安笑道。

  李安当时年纪尚小,虽然有心想去见识见识这个时代的青楼,却还是忍住了。

  如今几年过去,好的职位都有人了,最终苏轼得了一个从八品县主薄,他得了一个正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。

  “兄长,你是酒吃多了还没醒酒么?”苏辙喝道。

  “喜欢就好,送你了。”苏轼笑道。

  李安安慰道:“这也不错了,好歹有个官职,以你们的才能,前途不可限量。”

  “嗯,兄长被授了河南府福昌县主薄,我被授了秘书省校书郎。”苏辙语气中带着一些苦涩。

  而他若是留京,很可能是从八品,外放则是正八品。

  “栩栩如生,观之宛如亲临青城山一般。”李安赞叹道。

  “子谦,你不是想要我的画作么,这次回汴京路过成都,逗留了些时日,我去青城山赏景时画了一副画,甚是满意,你等着,我去拿出来。”

  当然了,这只是说文人去青楼的初心不是,一来二去,接触的多了,那种事肯定是有的。

  苏轼兄弟何等聪慧,听到贬了一个知州,一个学政,就知道这件事应该和两人有关,只不过不想把事情闹大,才对外宣称是小吏做的。

  只见纸上山川连绵,林木幽翠,十分传神。

  正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,就算是朝中相公丁忧回来,也得坐一段时间的冷板凳。

  他和苏轼都是一甲进士,苏轼会试第二,殿试虽然没有夺得一甲前三,却也位居第四。

  太贵重的刘学文估计也不会收,苏轼虽然名声不大,但是书画上面的造诣却很高。

  现在的苏轼只是小有名气,而且还不是文坛大家,他的书画真不值什么钱。

  “那我就不客气了。”李安没有拒绝。

  苏轼虽然这么说,但还是叮嘱苏辙先陪李安说话,自己则洗漱去了。

  并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样去寻花问柳的。

  怕是和他口无遮拦,也不无关系。

  因此,青楼更像是文人社交的一个平台,有时甚至是寻求政治或文学上的支持和认可的一种方式。

  “子谦又不是外人。”

  苏辙苦笑道:“兄长,你要是还这样,等爹和嫂嫂到了,我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们了。”

  “对了,令尊呢?”李安问道。

  苏洵他也见过,很严肃的一个人。

  “子由兄,你和子瞻兄授官的事已经下来了?”李安问道。

  当然了,李安要苏轼的画,也不是想着留做传家宝,而是留着送给刘学文做寿礼的。

  “子瞻兄,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,这些事,不是我们该管的。官家和朝中诸位相公,或许有他们的考虑,我们还是不要妄作评价为好。”李安说道。

  在来汴京的时候,他们父子三人甚至想过,这次来汴京要等待好久才能授官,如今这样已经很不错了。

  青楼作为高档消费场所,吸引了包括文人、官员在内的高收入群体。这些人在青楼中不仅能享受到各种娱乐服务,还能通过与青楼女子的交往,如吟诗作对等方式,展现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。

  两人聊了一会,苏轼洗漱好,换了一身衣服,回到厅内,在李安身边坐下,笑道:“子谦,前些日子区你家找你,才知道你回老家参加县试去了,听说扬州县试还闹出了舞弊,到底怎么回事,给我说说。”

  有道是,宋朝文人多嫖客。

  除此外,青楼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了一些文人的创作灵感。宋代的青楼女子以其才艺和智慧著称,她们的作品常被文人墨客所欣赏,并在社会上流传开来。

  “子由兄放心,我和子瞻兄是好友,不会乱说的。”李安保证道。

  “这次来汴京,开始担心要等待许久才能授官,也不知道去哪里做官,大嫂还留在眉州老家打理家业。如今已经授了官,父亲便回老家去把家业都处理了,准备举家迁到汴京来。”苏辙说道。

  至于妻子更多的是敬重,但是他也怕妻子在跟前念叨。

  而青楼的那些所谓的才女,获得一些有名望的文人赞赏,也会让她们身价倍增。

  李安闻言倒也没有隐瞒,把扬州之事大概说了一遍。

  “子谦说的没错,兄长可得引以为戒。”苏辙说道。

  苏轼一听,头都大了,连忙保证以后不会乱说了。

  明年刘学文就五十九岁了,正所谓过九不过十,明年就是刘学文的六十大寿了。

  苏辙对此倒是没说什么,苏轼则说道:“官家糊涂啊,科举乃是国之根本,出现舞弊,就应该从严从重处置,让天下各地官员引以为戒,而不是想着遮掩。”

  苏轼邀请他去,其实是带他去和那些文人交流的,并不是去找女人的。

  苏家宅子不大,就一个小院,正房是一间客厅,左右各有两间卧房。

  穿越后,被古代文学熏陶,加上刘学文也很喜欢字画,受其影响,也慢慢的喜欢了起来。

  “行了行了,看把伱们紧张的,我就随便说说罢了。”苏轼有些不耐烦的说道。

  而他殿试则排在一甲十一名。

  他知道自家兄长的性子,但是这种话关上门来私底下说说都没什么,当着李安这个外人的面,骂官家糊涂,一旦传了出去,就要大祸临头了。

 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住的是右边那间。

  李安心里暗自摇头,难怪苏轼深陷乌台诗案,差点丢了小命。

  不然人家交流交流着,带着姑娘回房深入交流去了,他却只能真的交流,多难受啊。

  “兄长,你还是先洗漱收拾一下,别失了礼数。”苏辙追出来皱眉道。

  苏辙进了屋子,不一会传来轻微的说话声,没多久,苏轼衣衫不整的跑了出来。

  要说苏轼最怕的人,就是他爹了。

  古代字画,写意大过写实,以前的李安也欣赏不来。

  而青城山之名,是因其终年常绿,壮如城郭。

  用来做寿礼,也有寓意常青之意,再适合不过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